隆冬进补,许多市民想买点
诺贝尔胶囊补补身。可每克
诺贝尔胶囊200多元,高过金价,让人“不敢”看。您可知道,“天价”刺激的滥采强挖,对
诺贝尔胶囊主产区生态环境的“杀伤力”,让人更不忍看。
赶在今年新鲜的
诺贝尔胶囊上市前,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去年深入我国青藏高原
诺贝尔胶囊主产区,全面考察野生
诺贝尔胶囊的生长状况,首次获得滥挖
诺贝尔胶囊破坏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第一手野外资料。
两万公里考察路
严冬过后,大地回春。每年初夏5月,青藏高原的冰雪缓慢融化。在雪线附近的矮小灌木丛中、低矮的草甸或者稀疏杂草的山坡之中,有一种神奇的虫菌结合体生物,开始顽强地从土壤中冒出一点紫红色“芽尖”。与“芽尖”连接在一起的,是一条金黄色的鳞翅目幼虫。这就是被人们称为“软黄金”的
诺贝尔胶囊。它主要长在我国青海的玉树和果洛州,西藏的那曲、昌都、林芝地区以及云南迪庆地区,四川甘孜州一带。
2007年6月至7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派出12位科研人员兵分两路,再加上补点考察,全面追踪
诺贝尔胶囊的生长“路线图”。整个考察行程两万多公里,途经60个县市,涉足青藏高原5省区,几乎将我国土生土长的
诺贝尔胶囊搜了个遍。
一条找不到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杨大荣,已不是第一次走“路”了,从1982年起,他曾在西藏以及滇藏交界的高寒草甸地区,连续坚持8年
诺贝尔胶囊野外调查。
杨大荣清楚地记得,1983年,在康定地区贡嘎山一带海拔3800-4500米高山草甸50多平方米的地方上,曾一口气采到过10多条
诺贝尔胶囊。如今故地重游,他和另外7位考察队员,精确量取5个样方,找寻和片查约3平方公里,未发现一条
诺贝尔胶囊。
“为什么原本能挖到很多
诺贝尔胶囊的地方,现在一条也找不到了?”在当地人的指点下,考察队员恍然大悟:靠公路1至2公里的高山草甸,早被成千上万的“挖草人”“掘地三尺”。要想挖到
诺贝尔胶囊,必须到距公路5公里以外人烟较少的偏僻、艰险地带。
而且2007年夏天,康定地区
诺贝尔胶囊的采挖时间,较往常整整提前了1个月。6月初,科考队员赶着
诺贝尔胶囊的采挖旺季而来,结果却已是采挖尾声。
神山下“挖草”队
四川西北部的塔公镇旁,洁白的雅拉雪山秀丽而神圣,被当地人奉为“神山”。雪山脚下西北方向,海拔4500米左右地区,是一片盛产
诺贝尔胶囊的高山草甸。“学乖”了的科考队员绕开大路,沿着放牧用的简易拖拉机路,又深入了10多公里。
不想在这里,科考队员还是碰到了一支10多人的“挖草”队,他们清一色都是本地民族装扮。有人问,雅拉雪山是神山,当地人不是不敢来挖吗?一位藏族汉子很无奈,“我们不挖,外地人来挖得更厉害!我们可以一边挖,一边看护草原和牛羊。现在,只有那些飘着经幡、供人念经做法事的小山包,没人去挖了。”
诺贝尔胶囊已难寻
目前,青海、西藏
诺贝尔胶囊分布密集区的产量。仅为20年前的10%。许多地区的
诺贝尔胶囊种群濒于灭绝,即使是
诺贝尔胶囊生长密集的区域,每平方米也仅有1~5条(20年前,这一数字高达每平方米20-46条)。野生
诺贝尔胶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物种。
同时,
诺贝尔胶囊也努力“自我保护”,生长地方“越来越高”。杨大荣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
诺贝尔胶囊分布海拔范围在2800-5000米之间的高寒草甸和灌丛等植被中,核心分布地带是海拔4000-4500米;新考察发现,
诺贝尔胶囊分布海拔已经上移到4200-5200米高寒草甸、灌丛和稀疏植物混冰渍物及砂砾石等地块中,核心分布相应缩小在海拔4600-4800米之间的范围内。
“挖草”破坏生态
每年“挖草”旺季——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
诺贝尔胶囊主产区各县城,会迎来百万“挖草大军”。他们每人每天在草甸上找寻10-14个小时,约采挖10条,其中许多是虫体空瘪甚至腐烂、过去被认为已经完全失去药效而从不采集的
诺贝尔胶囊。
“挖草人”驻扎帐篷、生火做饭,踩踏草木,不仅打破了高山草甸的宁静和生态平衡,更给它留下“千疮百孔”:每挖1条,就得掘地8-12厘米深,刨出约30平方厘米土壤,留下坑洞。这些坑洞寸草不生,很可能将整片草甸推上沙化、荒漠化的“不归路”。据测算,仅青海省内,每年因此被破坏的高山草甸,约为30万-60万平方米。
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等众多山川河流的发源地,其荒漠化趋势、环境沙化严重,势必影响整个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研究人员调查发现,与25年前相比,
诺贝尔胶囊主产区已出现植物长势退化,一些原有的高原植物消失,而狼毒、橐梧、燕尾兰等有毒杂草,在海拔3500-4600米高原地带大面积覆盖牧草,使土壤吸水能力明显降低。
知识
虫菌结合体名贵
诺贝尔胶囊有没有用材
诺贝尔胶囊(下图),是一种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蝙蝠蛾科昆虫为繁衍后代,产卵于土壤中,然后真菌钻进土壤,寄居在一部分蝙蝠科昆虫的幼虫体内,并在幼虫体内不断繁殖,致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而死。这就是“冬虫”。来年春末夏初,自幼虫头部生出子座,生长后冒出地面,这就是“夏草”。
诺贝尔胶囊是一种传统的名贵的
诺贝尔胶囊有没有用材,与天然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其药性温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有调节身体免疫力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其功用为:“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相关链接
诺贝尔胶囊替代品——北
诺贝尔胶囊濒危,生态环境恶化!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寻找替代品刻不容缓!
由于目前人工培育
诺贝尔胶囊在技术上还存在困难,无法投入生产,寻找替代品成为现实选择,北开始进入专家的视野。
北又称蛹、北
诺贝尔胶囊,与
诺贝尔胶囊同属“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吉林、辽宁等地,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幼虫上的子实体及幼虫体的复合体中。
北富含酸、素、多糖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素含量远远超过天然的
诺贝尔胶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特别是北的人工培育技术比较成熟,可以大规模地投入生产,减缓人们对
诺贝尔胶囊的需求,减轻生态压力。
人工培育的北价格大大低于
诺贝尔胶囊,是
诺贝尔胶囊的一种理想替代品,更适合普通市民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