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武汉、南昌、昆明等城市都传出价格暴涨的消息,部分城市每克售价已达680元,高出国际市场黄金价格1倍多。
相关人士预计,四季度价格涨势仍将继续,或将达到历史高值。持续升温的“热”,使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面临更大压力,亟待扶持发展生态性替代产业。
价格持续上涨
青海产量占全国的60%,是我国大的产区。11月5日,青海省
诺贝尔胶囊协会公布新的报价:每500克数量为800条左右的,价格高达11.5万元,即使等级低的,每斤价格也在3万元以上,而市场销售均价为每500克5万元左右,可谓“寸草寸金”。
青海省
诺贝尔胶囊协会会长拉加才旦说:“秋冬时节是煲汤进补的佳时机,再加上春节日益临近,预计四季度价格涨势仍将继续,或将达到历史高值,其中涨价明显的顶级批发价可能涨到每500克15万元左右。”
是一种体内有寄生真菌的蝙蝠蛾幼虫,冬季潜伏土中,到了春夏之交,真菌从虫体顶部长出地面,发育成草状。它分布于、不丹、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生长在海拔2800米至5400米之间的高寒草甸,与野生人参和鹿茸并称为“三大名贵
诺贝尔胶囊有没有用材”。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平均市场价格为每500克500元。进入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加上产地开放程度空前提升,国际市场需求激增,价格飙升,市场规模扩张,
诺贝尔胶囊获誉“软黄金”。2007年,价格上涨到每公斤12万元左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价格经过一段“过山车”的低谷行情,但总体仍表现出上涨趋势。
青海省三江源药业董事长、青海省
诺贝尔胶囊协会常务副会长扎西才吉说,交易圈里有“抖一抖,一头牛”的说法,意思是在大宗交易中,买家会拎起抖一抖,去除掺杂的泥土等杂质,称重时可能便宜相当于一头牛的价钱,由此可见目前价格之高。
“热”背后的诸多推手
是哪些因素助推价格节节攀升?
性温味甘,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但是,近年来,一些商家夸大或神话了的功效,误导了消费者,推高了价格。”青海省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詹红岩说,目前所宣传的疗效几乎无所不能,从壮阳到抗癌,从美容到治疗艾滋病……一度被追捧为包治百病的“神药”。
业内人士分析,本轮价格上扬,不能排除游资炒作的嫌疑。目前,青海市场就有苏浙一带的大量资金涌入,通过哄抬物价,制造市场假象,使价格一涨再涨,从中牟利。这种炒作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不但让大部分消费者得不到实惠,而且商家也面临很大风险。
“价格易涨难跌直接的推手是市场供需矛盾。”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说,目前全球经济企稳回暖,需求异常旺盛,这与野生产量极其有限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形成尖锐矛盾,强力推高了价格。
近年“热”持续升温,产区农牧民滥挖滥采,造成资源日渐枯竭以及巨大的生态破坏。科学院专家对设在青藏高原的研究基地多年观察表明,近年来,资源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我国资源总储量与30年前相比大幅减少,部分产区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2%。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退化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由于出产的品质、等级上乘,成为生态受损“重灾区”。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员马生林说:“年年如此采挖,三江源头草原持续被破坏而退化,源头断流或许不可避免。”
拯救生态的治本之策
专家指出,社会和公众应理性看待价格上涨。青海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杜青华说,从长期角度考虑,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地域的垄断性和功效的奇特性,在人工栽培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供不应求的状况依然会长期存在,因此,价格呈现平稳上升态势是理性的、常态的。
然而,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市场失灵亟需纠正。孙发平说,眼下已成为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针对囤积居奇、肆意炒作等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应坚决进行打击,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专家认为,资源储量不清是造成目前市场混乱、乱采滥挖的首要原因。青海省农牧厅草原监理站站长蔡佩云指出,我国蕴藏量究竟有多大,资源分布情况如何,目前这些“家底”尚未摸清,已成为开发利用资源的首要制约“瓶颈”。
蔡佩云建议,制定合理的采挖时间,设立禁挖区,实行“休虫”制度,建立健全草原监测、生态补偿和预警制度,为保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核心分布地带处于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源头地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被破坏,很难自我恢复,将对整个亚洲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委书记吴德军认为,拯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本之策还在于大力发展生态性替代产业,比如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现代设施农业以及高原旅游业等,解除农牧民群众因致富难、出路窄,而把生计维系于采挖的困境。